图片
图片
总爱生闷气,心里像堵了团棉花;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,做梦还净是烦心事;脸上莫名冒小疙瘩,摸起来硌手……
这多半是肝里的 “垃圾” 堆多了。
肝就像身体的 “清洁工”,天天帮咱清毒素、疏火气,可它要是累着了,垃圾排不出去,浑身都不得劲。
肝里的 “垃圾”,本质是 “肝气郁滞、气血不畅、毒素瘀积”。
这 3 个穴之所以管用,是因为它们能精准对准肝的 “需求”,从疏泄、通调、排毒三个维度发力。
(戳上图,可进店)❶ 太冲穴:疏泄肝气
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 “原穴”。
原穴是经络元气汇聚的地方,能直接调治脏腑本身的问题。
肝的 “脾气” 是 “喜条达,恶抑郁”—— 就像一棵小树,喜欢舒展,怕憋屈,生闷气、压力大就会 “肝气郁滞”,垃圾排不出去。
太冲穴能直接激活肝经的气血,就像给郁滞的肝气 “松绑”:
图片
点一根1.8cm的石磨艾条,直接熏,能疏通肝经的淤堵,让郁气顺着经络往下走。
肝经通了,肝的 “疏泄功能” 恢复,白天产生的情绪垃圾、代谢毒素才能及时排出去,不会堆在肝里 “发酵”。
位于:沿着足背第1、第2趾间横纹,向足背上推,两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,即为太冲穴。
图片
❷ 合谷穴:调和气血
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 “原穴”,大肠经主 “传导糟粕”,排肠道垃圾);
太冲穴属肝经,主 “疏泄气机”。
这两个穴一上(手)一下(脚)、一阳(大肠经属阳)一阴(肝经属阴),配合起来叫 “开四关”。
它们能调动全身气血,让上下、阴阳的气血循环起来。
肝虽然负责排毒,但毒素排出需要 “通道”,比如肠道、皮肤。
合谷穴能增强大肠经的 “传导力”,让肝排到肠道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;
太冲穴疏泄肝气,推动气血流动,避免毒素 “堵在半路”。
两者配合,就像 “疏通车流 + 拓宽道路”,毒素自然排得顺、排得净。
图片
合谷穴在手背的虎口处,不容易绑艾灸罐,有个懒人的方法:手臂外侧刮痧。
合谷穴所在的大肠经,就在手臂外侧,用长柄的纯铜刮痧板,从上往下刮痧,即可疏通大肠经。
位于:拇指、食指张开,以另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对准拇、食指间指蹼缘,拇指尖下即为此穴。
图片
❸ 筑宾穴:解顽固毒
筑宾穴属足少阴肾经,是中医里的 “解毒要穴”,能解 “药毒、食毒、瘀毒”。
位于:太溪穴上5寸。太溪穴在足内踝最高点和脚后跟连线的1/2处。
它和肝的关系藏在 “肝肾同源” 里 —— 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互相转化,肾的功能强了,能帮肝 “分担解毒压力”。
平时积累的重金属、残留药毒等 “顽固垃圾”,单靠肝的力量难排净,需要肾的 “助力”。
筑宾穴能激活肾经的排毒功能,就像给肝肾之间搭了 “传送带”,让肾帮着肝把深存的毒素 “转运” 出去,通过尿液、汗液排出体外。
所以艾灸完筑宾穴喝温水,能增强肾的 “排泄力”,让排毒更彻底。
图片
简单说,这 3 个穴分工明确:
太冲穴解决 “肝气郁滞” 的根源,合谷穴打通 “气血通道” 让毒素能排,筑宾穴借助肾的力量清 “顽固毒”。
三者配合,从根上帮肝减负。
图片
好物推荐①穴位压力型三伏贴,传统工艺,持续温养
②每片多加一颗小磁石,药效渗透肌肤,深层刺激穴位
③戳👇可直接进店
{戳上图,可进店}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康乾配资-我要配资网-可靠配资网-实盘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