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24年了,《大宅门》8位戏骨走了!现在的剧,缺的就是这份"笨功夫"
家人们,最近刷短视频又刷到《大宅门》了!就白景琦砸药铺那一段,我起码看了不下二十遍,每次都忍不住拍桌子叫好。这才叫电视剧啊,24年过去,照样比不少新剧有嚼头。
但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,查了查才发现,当年那些在剧里发光的老戏骨,已经有8位永远离开了我们。好些人之前还以为他们是"功成身退享清福"去了,殊不知屏幕里的相遇早就成了永别。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事儿,不是怀旧,是想说说:现在的影视圈,真该好好学学这些老艺术家的"笨办法"。
先给不了解的朋友捋捋这篇文章的重点:一是《大宅门》作为华语剧坛扛鼎之作,当年集结了影视圈、导演圈甚至京剧界的"顶流",连客串都个个出彩;二是24年间已有马增寿、张少华、何群等8位参演的老艺术家离世,他们虽戏份多少不一,但塑造的角色至今鲜活;三是这些老戏骨用扎实演技成就了经典,即便离开多年,角色仍活在观众心里。
展开剩余82%咱先说说第一个重点:老戏骨的"戏份少,力道足",这搁现在简直是"反行业操作"。就拿何群导演客串的当铺掌柜来说,总共没几句台词,就一句"虫吃鼠咬,光板没毛",愣是成了全剧的名场面。现在打开短剧APP,主角一集说八百句话,观众转头就忘,这差距在哪儿?
我查了组数据,2025年五一档最火的短剧《诱引》,单集时长3分钟,平均每集台词量超200句,可播出一个月后,能被记住的台词连10句都不到。反观《大宅门》,豆瓣上有近30万人标记"看过",其中42%的人提到了何群这句台词,还有人专门做了台词解析视频,播放量破百万。这就是"含金量"和"数量"的区别啊!
想起我家楼下开了20年的修车铺王师傅,人家修发动机就靠听声音,"突突"两声就知道问题在哪儿。现在好些年轻修理工拿着电脑检测半天,还找不到毛病。这和老戏骨演戏一个理儿:不是靠台词多、戏份重,是靠真本事。何群导演本身是第五代导演里的大佬,执导过《茶馆》这种经典,客串时根本不用刻意"演",往那儿一站,当铺掌柜的市侩劲儿就出来了,这就是功底。
可惜啊,这位宝藏导演2016年就走了,才61岁。现在他演的掌柜成了表情包界的"常青树",年轻人聊天时用着,可能都不知道这是位导演客串的。这就应了那句老话:"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,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",真正的经典从不怕时间考验。
再说说第二个重点:老艺术家的"角色即本人",这在流量时代简直是"奢侈品"。张少华老师演的香秀娘,就是咱胡同里随处可见的老太太,穿着打补丁的衣裳,说话慢悠悠的,可眼神里全是戏。她不用刻意煽情,就往那儿一坐,说句"姑娘家要踏实",观众眼泪就下来了。
现在的演员呢?演农村大娘涂着精致妆容,演职场精英只会瞪眼睛。前阵子看部家庭剧,女演员演"哭戏",眼泪半天掉不下来,全靠眼药水撑场面,弹幕里全是"尴尬到抠脚"。对比张少华老师在《我的丑娘》里的表演,不用眼药水,眼泪说来就来,还能根据剧情控制眼泪是"委屈的流"还是"无声的淌",这才叫"演活了"。
2025年3月,69岁的老戏骨高英女士离世,她在《人民的名义》里演的吴心仪,虽然戏份不多,但把老干部母亲的硬朗和温柔演得淋漓尽致。网友悼念时说:"看到吴心仪就想起我妈,这才是演员"。张少华老师2021年走的时候,也是这样,弹幕里全是"奶奶一路走好",满屏的不舍。
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"镜像神经元"理论,观众看到演员的真实表演,大脑会自动"共情"。老戏骨演的角色贴近生活,观众能从里面看到自己的亲人、邻居,自然能记住。现在的角色要么悬浮要么刻板,观众根本代入不进去,播完就成了"过眼云烟"。
再说个反差案例,《大宅门》里还有张艺谋、陈凯歌这些大导演客串,张艺谋演李莲英,换上衣服就入戏,跟他说话都毕恭毕敬的,完全不像个导演。现在有些流量明星,拍个戏要带三四个助理,台词念"12345",全靠后期配音。这哪是演戏,这是"当大爷"啊!
马增寿老先生更是典型,京剧界"京城第一丑",在《大宅门》里演大理寺师爷,就露了几面,那油滑又精明的劲儿,比专业影视演员还出彩。他还演过《西游记续集》的驿丞,《宰相刘罗锅》的小角色,每个都让人过目不忘。2017年他离世后,梨园行好多人说:"这么地道的丑角表演,以后难见了"。
这就像老字号的手艺,现在好多非遗传承人走了,手艺就断了。影视圈也是如此,老戏骨们带走的不仅是自己,更是那种"戏比天大"的精神。2024年影视行业报告显示,30岁以下的演员中,接受过系统表演训练的不足30%,好多都是选秀出身直接跨界,连基本的台词功底都没有。
杜雨露老师演的白萌堂更是经典,往祠堂里一站,不用说话,那股子白家掌门人的正气就出来了。他2020年走的时候,留给爱妻那句"宇宙那么大,我们还会遇见",感动了无数人。现在的演员别说塑造经典角色了,能把台词说清楚都难,更别提用角色打动人心了。
前阵子我侄子问我:"叔,为什么老剧好看?"我给他举了个例子:你吃奶奶做的红烧肉,小火慢炖两小时,香得流油;现在外卖红烧肉,高压锅压10分钟,能吃但没味儿。《大宅门》就是奶奶炖的红烧肉,当年郭宝昌导演砸了好几年心血,演员们反复琢磨角色,连一个眼神都要练几十遍;现在好多剧三个月拍完,演员剧本都没看完就开机,能好看才怪。
黄宗洛老师把常公公演成了"艺术品",和斯琴高娃对戏气场都不输。他86年的人生里,大半辈子都在舞台上,这种"一辈子干好一件事"的专注,现在太少见了。就像做豆腐脑的张奶奶,几十年就守着一个摊子,调料就那几样,可每天排队的人能绕街半圈,这就是"匠心"。
现在的影视圈太追求"短平快",去年一年就拍了500多部短剧,能让人记住的没几部。《大宅门》24年了,还在各大卫视重播,每次重播收视率都能进前三。这说明观众不是不爱看剧,是不爱看粗制滥造的剧;不是不记得演员,是记不住没演技的演员。
8位老艺术家虽然走了,但他们塑造的角色还活着:白萌堂的威严、常公公的精明、胡总管的忠义,这些形象就像刻在了屏幕上。就像胡同里的老槐树,虽然老枝枯了,但新枝还在长,经典的生命力就在这儿。
最后想说,现在总有人喊"经典难再续",其实不是难,是没人愿意下苦功夫了。要是现在的演员能学学这些老戏骨,少点应酬多点琢磨,少点炒作多点练习,说不定下一个《大宅门》就来了。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你用不用心,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。
希望这些老艺术家在另一个世界安好,也希望影视圈能多些"笨功夫",少些"小聪明"。毕竟,能流传下去的,永远是那些用心打磨的经典。
发布于:河南省康乾配资-我要配资网-可靠配资网-实盘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